逆势扩张,奠定格局(1)
注:今天继续讲气候与农业,再加一点历史。
您要看出和什么当下有关,那和我没有关系。
听说黄教主最近有点麻烦。
黄教主和字母妹妹2015年10月8号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的「世纪婚礼」,当初可是搞的十分盛大,轰动了整个娱乐圈,据说当时有半个娱乐圈都在上海。
其实本质就是两个字:流量。
这么好的上头条的机会,这可不能错过,我们只要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婚礼俨然就是一个品牌发布会,而是是很多种品牌的一个发布会。
明星,就算是婚礼,那也是不能放过的,也要压榨出一点价值出来。
这个事情和我们今天讲的有一点关系,不是AH两人,而是举行婚礼的地方。
不是写人,而是写地方,就是讲上海展览中心。
这个地方位于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商圈,寸土寸金的地方。
上海展览中心,以前叫中苏友好大厦,再往前,叫做爱俪园,也叫做哈同花园。
那么,这个地方,原来是属于一个叫做哈同的犹太人。
这个叫哈同的人,就是最早经营上海南京路的人,远东的巨富,一度拥有南京路44%的土地,是上海最早靠炒菜致富的人之一。
时间是清末,当时这个地方是租界的势力范围。
百度百科上哈同的故事版本是这样的,典型的小编风格:
哈同出生在巴格达,小时候非常穷,靠捡煤核为生。
1872年,哈同只身来到香港闯荡,没有混出什么名堂。
第二年哈同转到上海,身上不足6块银元。
哈同到上海后,加入了当时犹太人的洋行,就是当时著名的沙逊洋行,从一名门卫兼清洁工做起。
后来,哈同结识了后来的妻子,罗迦陵(Liza),成为他发迹的开始。
罗迦陵,据说她自称是中法混血,当时主要的工作是「咸水妹」。
所谓「咸水妹」就是,咳咳,就是做外国人那种生意的。
哈同看这位罗迦陵女士,虽然出生低微,但是机智过人,性格泼辣大胆,有「旺夫运」,于是发誓非罗女士不娶。
后来,哈同有一定积蓄后,就取了罗女士,据说当时的婚礼完全是中式的,不知道是否可以和AH的婚礼媲美。
说罗女士旺夫,果然旺夫,后来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居然赢了,导致法国内阁都倒台了。
法租界的外国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怕清政府清理他们,于是纷纷要跑路,当时租界的房地产暴跌。
哈同也吓尿了,要去香港暂避。
罗迦陵却劝哈同不要跑路,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要逆势扩张,于是变卖自己的首饰,支持哈同。
夫妻俩倾其所有买入南京东路附近的大量地皮。
后来,清政府明明赢了,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XX条约,洋人们又回到了上海。
结果,租界房地产暴涨,哈同夫妇发了大财。
当时,南京路还非常冷清,在南京路的经营上,哈同先生非常听老婆的话。
比如哈同先生天生节俭,据说牛奶被蜘蛛爬过,哈同先生也不浪费,一饮而尽。
哈同洋行长期不开暖气,哈同先生靠一条毛毯苦苦支撑。
但是,在南京路的经营上,罗女士建议哈同先生从印度购入红木,哈同先生就花了60万大洋,来铺设路面,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让南京路地产大大增值,一举成为远东首富。
后来,宠妻狂魔哈同先生还为爱妻修了爱俪园,就是爱Liza的意思,该园不惜血本,建造了大量的园林,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会所,大量的名流都在爱俪园住过。
咳咳,故事很精彩,可惜却漏洞百出。
这个故事只要改一下时间和人物,完全可以套在李嘉诚的发家史上。
事实上,大部分李嘉诚的发家史,都是这个逻辑。
逆势扩张,一夜暴富,你信么?
关键的是,不符合逻辑。
一夜暴富,不可能的事情,一夜中个500万还差不多,但是这个概率得多低啊,500万那也不是暴富啊。
李嘉诚的发家史,我们不敢乱说,也不能乱说。
但是哈同先生,历史久远,却可以说一说。
1931的《时报》这样描写哈同的地产操作「以敏 捷 的手 段 , 一 忽儿 卖 ,
一忽儿 买 , 一 忽 儿 召 租 , 一 忽 儿 出 典 … … 专 以 地 皮 操 奇 取赢 , 则其价 日 涨 , 至 有 行 无 市 」
这个描述以讹传讹,流传甚广,有学者已经批评过,但是是从考据源头的方法来纠正的。
我们一眼看出是错的,是因为房产投资不是这样的,还敏捷呢,当不动产投资是炒股呢?
哈同先生确实很有钱,据记载,哈同去世后,留下了将近1亿7200多万银元的巨额遗产,包括460亩地产,1300幢房屋,以及价值百万英镑的各类珠宝等。
合同遗产案一直到1957年才终止。
那么哈同先生到底是什么发家的呢?
逆势扩张的作用是什么呢?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下篇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