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的抢滩登陆战

1997年,深圳的房价均价是多少?

大概是5470元/平米。

1997年,深圳的职工平均工资是多少?

大概是1378元。

5万元,在那个年代,绝对是一个大数目。

如果说,有人在当时能投入这么一笔钱,仅仅是为了业务爱好,你能理解吗?

那么我们来看一个1997年的帖子,请看下面:

这个帖子的意思是,一个ID叫Bd7ix Ham的人在向人请教,他有两台电脑,该用什么联网比较合适?

有一个ID叫Pony Ma的人回复说,他有8台电脑,建了个小型的实验网络,就用的同轴电缆。

当时上网是要用电话拨号的,初装费要8000元左右,而电脑当时也并不便宜。

8台电脑和这些设备当时价值多少呢?

5万人民币,相当于一个大学毕业生3年的工资。

这个投入在当时来说是绝对的大手笔。

那么Pony Ma到底是谁呢?

同样是这个网上,有人赠送自己办的关于软件的报纸,这位叫Pony Ma的人给出了自己的名字和收信地址:

对,你没有看错,也没有想错,是他,是他,就是他。

这位Pony Ma当时在一家等级森严的公司工作了4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主管,大家都叫他小马,是无数「小马」中的一个。

这家公司叫做润迅。

如果他继续在这家公司干下去的话,可能从主管升级到高级主管,再从高级主管升级到经理,别急,后面还有6级才能升到公司的高层执行董事。

Pony Ma投入这么一大笔钱,只是为了建一个BBS站点,业余玩的,这个站点的名字叫做Pony Soft,通常简称「马站」。

事实上,这个站点并不是Pony Ma的第一个作品,他的第一个作品是实习的时候写的一个股票分析软件,后来卖了5万块。

当时就是这么简陋的站点,没有图像、没有视频,只能靠文字沟通。

马站,属于当时一个计算机爱好者网络的一部分,这个网络并不是大家现在看见的互联网,而是全国计算机爱好者自建的一个BBS网络,它的名字叫做中国惠多网(CFido)。当时马站创建的时候,惠多网在全国的站点不超过十个,活跃用户不到100人。

这位马站长,还是《计算机世界》报的深圳地区的兼职通讯员,还写过一篇报道叫做《BBS与惠多网》,描述了惠多网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还有一个惠多网的用户,也非常关心惠多网的发展,这位用户当时就展露出很高的组织才能和营销天赋,比马站长的媒体资源更丰富。

这位用户准备邀请17家媒体来召开研讨会,讨论BBS的发展趋势,并宣传惠多网,首先从自己的站点「西点」开始。

这个人的ID叫做Lei Jun,是当时惠多网北京西点站的站长。

对,你没看错,也没想错,是他,是他,就是他。

从这位Lei Jun的帖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惠多网是丰富多彩的,能人辈出,工具都是自己写的或改的,只有惠多网的用户才知道的,完完全全的小圈子。比如这位叫Lei Jun的用户,就向大家推荐软件工具,在当时都是精品。

这位叫Lei jun的用户,还是一个产品高手,很早就有自己的业余作品了。这个业务作品叫做BITOK,是一个加密软件,这个业余作品,他已经坚持7年了。

在一篇帖子里,他热切的希望与其他网友交流BITOK相关的问题。

在惠多网的另外一个帖子里面,Lei jun 描述了自己开发这个加密工具的艰难历程。

首先是学电脑不容易,看的出来,当时他没有电脑,那么没有电脑怎么办呢?

我学电脑是从”泡机房”开始的。那个年代,计算机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系机房 PC 机全部不超过十五台,上机自然紧张。我的解决上机问题的诀窍就是”泡”,每天呆在机房里磨蹭。我最好的运气就是别人不来,有空的机器;如果有人不懂,我也可以借指导之机用一会;实在不行,就坐一边看看热闹。

“泡机房”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有时候遇到不好说话的机房管理员,死活就是不让你进去。一般想泡机房就必须提前一个小时去在门前排队,武汉的冬天是没有暖气的,非常冷,但机房里又必须穿拖鞋,我们机房旁边就是一个风口,在机房门前穿拖鞋等上一个多小时就已经冻得直哆嗦,但我还是乐此不疲。

后来我去得太频繁,以至于后来机房管理员见着我,不问有没有机票就往外轰。

很早,他就学会了和别人合作:

为了以后写软件比较方便,我考虑写一个加密工具,XX年上半年,我写了一个雏形。后来这个雏形能够成为产品,主要是我认识了合作伙伴王全国。

当时,天下居然有这样的巧合-我在写加密软件的内核,他在写加密软件的界面,合作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我们计划花半个月的时候构造一个实际可用的软件。

软件开发实际上很艰难,但是他并没有放弃。

这个过程并不是一部电影《微微一笑很倾城》里面描述的那么轻松和浪漫。

在这段合作中,工作量非常大,工作非常辛苦,一般要从工作到深夜二三点,就合衣睡在沙发上,第二天别人八点上班,我们必须起床。半个月下来,两个人瘦了一大圈,脏衣服也累积了一大堆。有个礼拜天,我们从早上干到了傍晚,出门吃饭,见到了夕阳,当时大家还开了个玩笑:当我们见到太阳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

这个小软件后来其实挺成功,Leijun同学感到欢欣鼓舞。

作为开发产品,如果没有用户和朋友的支持,这是非常可悲的事,但一个开发者只有勇于寂寞、甘于寂寞,也可能开发出好的产品。这个版本的软件后来被不少软件公司选用,如用友、超想、金山等等,BITLOK 加密后的软件在超过一百万台的计算机上使用过。这是最令我非常欢心鼓舞的事。

这位Lei Jun,有一个合作伙伴,这位合作伙伴当时可是比Pony Ma和Lei Jun名气大的多。但是他可能钱不多,对于薪水的问题很感兴趣,并且对藏私房钱有深入的研究心得,比如这篇。

这么说吧,这个ID叫Vicent Qiu的人,当时靠一己之力写出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处理软件WPS,并且创建了一个叫做金山的公司。这个软件相当于微软的Word,是通用软件中复杂度和难度最高的软件之一。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求伯君。

雷军和求伯君是马站长那个站点的常客。

1995年的时候,作为惠多网深圳站的站长,Pony Ma接待过一个惠多网的网友。这个网友当时是个无业青年,刚刚辞掉了在宁波电信局的铁饭碗工作,到南方去找机会,这个无业青年的名字叫做丁磊,是惠多网的前100个用户。

这位无业青年不久就找到了工作,是一家数据库公司。但是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业余的活动。他发现在互联网比惠多网好玩得多,就开始在互联网上架设BBS,同时敏锐的发现国外电子邮件系统的兴起是一个机会。

于是丁磊拿出50万积蓄,偷偷注册了一个只有3个人的公司,和一个华南理工大学大二的学生,一起开发了中国第一个免费的中文电子邮件系统。后来,这个邮件系统第一单就卖了110万,再以后的价格是10万美金一套。

这个无业青年立刻成为百万富翁,当时的百万富翁可是很值钱的。

马站长听到这个事情,再也坐不住了,后来他回忆说:「我在润迅的时候也曾想到要开发邮箱系统,但是晚了,也没有人支持我,就我一个人在做。丁磊搞出来了,也成立了公司。应该说我受他的影响,就觉得互联网好像也是有机会创业的,所以也想做些什么事情。」

于是,他和几个同学和好友创立了一家公司,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这些人,原来都是一个很早的小圈子的,就是网络站点的站长或用户,那个时候还不是互联网。

互联网兴起之后,更多的草根站长冒出来,马站长还去参加过2011年的站长大会,那个时候他已经功成名就了,是去找投资机会去的。

这些草根站长通常是做一些中小型网站、BBS论坛、独立的博客站点、地方门户网站。

这些草根站长真的是非常草根,有多草根呢,这么说吧,芙蓉姐姐也去了。

不知道马站长当时是否回忆其早年泡惠多网的快乐时光。

2003年左右,在草根网站纷纷崛起这个时期,有一个人,现在是一个大V,为了试验所谓的「六度人脉」,拉了一个QQ群,都是一些草根站长。这个群里面还有一些媒体人,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媒体人纷纷退群,全部流失了。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媒体人认为这个群里面的人没有一个有价值,都是一些草根,整天讨论的都是一些很low的话题,一点前途都没有。

十年以后,这个群里面人的身价涨了至少100倍,出现了几个上市公司的大佬,把公司卖给上市公司的也有好几个,即便是打工的也身价不菲。

当然现在这个QQ群已经变成了微信群,这个群里有人是从来不对外分享的。

我们把视野拉回现在。

现在正在发生的房圈的事情,也是一些当时看起来很low的人从论坛搞起来的,连成立大会都透着一股屌丝气息,对此,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就不赘述了。

在风口到来之前,一个草根到底要积累哪些资源才可能有机会抓住风口,完成自己的抢滩登陆呢?

应该说,没有一个总结,直接能让所有人都成功,这不符合经济规律。

但是至少我们能看到重要的几点:

1.兴趣是一个事业的开始。

事业往往来自于副业,副业往往来自于兴趣。如果没有兴趣的支撑,Lei Jun也不可能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坚持,包括后来抓住智能手机的风口,也和他对手机的兴趣是分不开的。由于对早期社群和发烧友极为了解,Lei Jun最早发布的MIUI系统,是让MIUI团队伪装成一个民间团队,混在发烧友中间逐步做起来的。

如果不是兴趣,马站长也不可能花费那么大一笔投入去建一个站点,而这些都对他们后来的事业有着极大的帮助。

2.要有一个完整的业余作品。

这个作品的范围可以很广,可能是产品,也可能是服务,包括文章、微博账号、微信群、公众号、网站、论坛、软件、团购服务、兴趣组织、装修好租金高的房子,发掘了一个笋盘等等。

这个业余作品可能很差,可能将来可以做大,也可能永远做不大。

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

海明威说过:第一稿,永远都是一堆狗屎。

只要你坚持写完,就有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上继续修改,难度就相对小多了。

所以,作品的完成度很重要。

在这个作品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业务作品可以让你培养最初的商业直觉,熟悉整个商业到底是怎么样的,获得最真实世界的洞见。

比如Lei Jun的加密软件、马站长的站点,都是他们事业的起点。

另外,业余作品其实也是一个社交货币,是你进入一些小圈子的敲门砖。

我们发现,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自己的作品。

有作品和没有作品的人,这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

对于一个打工的人来说,虽然获得了工资,但是那并不是自己的事业,自己做的工作实际上是为了别人的事业添砖加瓦。

海草舞:人海啊,茫茫啊,随波逐流,浮沉沉。。。人生啊,如梦啊。。。

只有在业余做一些作品的时候,才是算有限的拿回了自己人生的控制权。

记住,所谓业余作品,不要从零开始,借鉴别人的框架并不丢人,实在不行,买一个也是极好的。

这么说吧,淘宝的第一个版本,就是买的。

3.有自己的社交信用,能加入一个早期小圈子。

其实我不鼓励大家混圈子,因为一个人能进入一个所谓的圈子,一定是你自身有价值与别人做交换,而不是靠混。

不过加入一个圈子,实在是好处多多。

社群虽然是一个松散的组织,但是这是最早的组织资源。

在一个圈子里面,可能有一些你苦苦思索的难点,别人一句话就解决了。

在一个圈子里面,可能你慢慢学会与别人合作。

社群不光能发展出「科技树」,还能有不少大众不了解的「科技洞」。

其实社群是个传统。

比如说起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家都比较熟悉瓦特,而瓦特就加入了一个叫圆月社的民间组织,这个组织对他的帮助非常大。这个组织的著名的成员有博尔顿(蒸汽机的天使投资人)、达尔文(进化论提出者达尔文的祖父)、瓦特(蒸汽机的发明者)、韦奇伍德(工业革命领袖、英国陶瓷之父、高温计发明人)和普里斯特利(化学家),通信成员有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

说起个人电脑革命,大家都比较熟悉乔布斯,乔布斯是计算机爱好者组织「家酿俱乐部」的成员,比尔盖茨也从这个俱乐部获益不少,另外也有许多名人,不一一列举。

4.积极分享,早期的流量,都来自于高价值的分享。

5.装备的门槛,这个可以单独写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