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愤青曹操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对于曹操有各种戏说,有不少段子流传。
但是对于历史上的曹操,了解的人其实并不是很多。
小时候,家里有一本《魏晋南北朝诗集》。
那个里面有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简称《述志令》。
幸好,我是先看到的《述志令》,然后才看的《三国演义》,所以对人物的理解偏差不会太大。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宦三代”,家里是相当有钱的。
曹操的武功很高,后来去丹阳招兵的时候,遇到兵变,能连杀数十人。
同时他还给《孙子兵法》做过注解,还嫌《孙子兵法》写的太繁复了。
曹操对诗歌、书法、音乐都非常精通,可见受过良好的教育。
但是他自己在《善哉行》中又说,“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说明他家学不怎么样。
很多东西其实是家里人请老师教的,一些比较深刻的东西没有给他讲透。
他的祖父曹腾是个太监,经过了四代皇帝,被封为费亭侯。
从这个履历就可以看出来,曹腾是一个能人,做事小心谨慎,没出过什么差错。
曹腾肯定贪,否则不可能那么有钱。
但是从口碑上来说,总的来讲还是一个厚道的太监。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继承了曹腾的费亭侯的爵位。
当然,也继承了宦官家庭的一切缺点。
东汉,实际上是士族的天下。
宦官,代表的皇权,是皇权的狗。
不要一说起士族来,就觉得是腐朽堕落,醉生梦死。
其实你接受的很多传统的价值观,就是士族的价值观。
比如说,太监肯定是坏的,是有污点的。
谁告诉你太监是坏的呢?
是史书。
史书是谁写的,代表谁的观点呢?
当然是士族。
皇权和士族之间,有权力争夺,但是士族一般不好骂皇帝,只能骂太监了。
党锢之祸,太监和士族就撕破了脸。
此为背景。
青年时代的曹操,接受的就是士族的价值观,行事可谓相当的不理性。
这块,家里就没人教他,吃了不少亏。
连找名士许劭要个评语,许劭都不肯给,还是曹操威胁了许劭之后,才得到一个“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英雄”的评语。
那个时候,士族的这种评语不是随便给的,给了评语,那你就等于在士族圈子有名了。
曹操是通过举孝廉走向官场的,然后做了洛阳北部尉。
洛阳是当时东汉的首都,住的都是达官贵人、皇亲国戚。
曹操这个官就是洛阳北派出所所长,很显然是家里走了关系,直接从首都干起。
家里人呢,是希望他在这个岗位上混混资历,以后好升官。
曹操把这个事情当真了,他干了一件啥事呢?
“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他还真把汉灵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叔给打死了,得罪的权贵肯定也是不少的。
蹇硕那个时候肯定没掌禁军,否则曹操肯定是死了。
曹操没死,那是因为后台够硬,要是普通家庭,这一关就挂了。
这是曹操的第一次完蛋。
曹操为啥这么做呢?
就是向士族靠拢。
士族也并没把他当自己人,而是一个炮灰。
下面的一段,历史没有写,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其中的情节。
曹操他爸,肯定是送钱,托关系,走门子,见了各路权贵,一通捶胸顿足。
一边哭一边骂,家门不幸,出了一个家族败类,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这混小子就是不听啊。
曹操不懂规矩的结果,就是被调出了首都,到河南顿丘当县令。
看着是升官了,其实是贬了,因为这是外放,远离权力中枢了。
没过多久,因为堂妹夫家里的事情牵连(皇后被废),被免官了,被赶回了老家。
这是第二次完蛋了。
曹操家里的关系够硬,避了一段时间风头后,又被举荐为议郎。
因为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想杀宦官,反而被宦官杀了。
这个事情当时是一个大事,不用想,皇帝当然是帮宦官。
曹操又来作妖了,上书给窦武申辩,这祸惹的就大了。
家里不知道花了多大的力气,才给他把这祸平下去。
这是曹操的第三次完蛋。
估计曹嵩都伤透了脑筋,对这个混小子无可奈何。
有学者说,贾宝玉就是坐在树杈子上,然后就不断的锯那个树。
树要是被锯倒了,他自己也摔地上摔死了。
按照家庭出身,曹操是属于宦官这边的,但是他就是不停的锯那棵树。
要不是家里花大价钱保着,曹宝玉坟头的树上都长香菇了。
二、模拟器中的觉醒
一个人成熟的分界点其实就是三个字:谁付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每个人都有好房子,这个愿望很好,很好,非常好。
请问谁付钱?
就算建100栋房子,也有位置好的,位置差的,楼层好的,楼层差的。
请问谁付钱?
你愿望这么好,但是没人付钱,那你说个毛啊?
如果你觉得前面曹操做的正直,那请问谁付钱?
是曹操他爸曹嵩啊。
这个时候的曹操,其实还没有面对真实世界,只是在模拟器中。
接着,黄巾起义爆发了,曹操配合皇甫嵩、朱儁大破黄巾军,展现出极高的军事才能,因功被升职成济南相。
因为当时还有很多封国,济南相就是济南国的国相,管十多个县。
这些官吏贪赃枉法的不少,其中有一种捞钱的手段叫“祭祀”。
其中朱虚侯刘章的祭祀特别多,有600多座。
刘章就是那个敢当着吕后的面斩杀吕氏族人的猛男,也是一个炮灰。
600多座祭祀,实际上就是600多个收费站,就是当地官员捞钱的手段。
三百多年了,也没人敢管。
曹青天来了,还有不敢管的?
一到,就给你废了,奏免80%的官员,济南震动,老百姓欢天喜地。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又得罪人了。
当时的老百姓没什么力量,因为纸张还未普及,知识相当昂贵。
这是曹操的第四次完蛋。
当地的官员巴不得快点把这个不守规矩的家伙弄走。
曹操被上面派去做东郡太守,他连去不敢去,称病跑回老家了。
原因是他自己说的“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得罪了豪强,恐怕给家族带来祸患。
这个事情闹的太大,他家里已经平不了,只能跑回老家。
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许攸、沛国周旌想废灵帝,立合肥侯为帝,想拉曹操入伙。
曹操坚持拒绝了,这个谋反事情,他知道这种事情干不了的。
果然王芬事败自杀。
再到后来,就是曹操因为家世和名气,成为“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这个就是禁军了,进入了权力中枢。
这个已经到了《三国演义的》开篇了。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曹操被董卓通缉,陈留起兵,散尽家财。
这是曹操的第五次完蛋。
在十二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别人都不去打。
曹操带着人去追击,结果被董卓的部将徐荣一战打秃,战马被射死,自己也受了箭伤。
堂弟曹洪把马让给曹操,才逃出生天。
徐荣,无论是在《三国演义》还是在三国游戏中,只是一个小角色。
初出茅庐的曹操,连徐荣都打不过。
这个时候,曹操就知道,什么叫职业军队,打输了,是要死人的,包括他自己。
曹嵩再牛,也保不了他了。
原来拳头最大,才有说话的权利。
从这个时候起,曹操才真正意识到,什么叫真实世界。
这是曹操的第六次完蛋。
三、真实世界
曹操虽然是宦三代出身,但是早期的见识和袁绍是有着很大的差距。
《资治通鉴》原文:
袁绍与操共起兵,绍问操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
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
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就是袁绍说,起兵不成功,以哪里为据点。
袁绍的意见是,占据河北,当时河北是天下的富庶之地,兵多将广,粮食充裕,还有战马。
这个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崛起路径。
这个荀彧也知道,所谓“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因为荀彧也是士族。
而曹操,根本就不知道,就说了一句很虚的话。
袁绍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要不是官渡之战后袁绍死得早,胜负犹未可知也。
曹操见识的提高,是因为后面遭遇了很多次绝境。
比如他当魏王之后,有人劝他让位。
他说,扯呢,走到这一步,得罪了那么多人,让位不是让自己死得更早吗?
曹操起家的资本实际上是收编了30万的青州黄巾军。
当时,以他的力量根本就打不过这30万黄巾军,就是边打边谈。
正是因为他当年在济南整治官场,与青州老百姓形成了共识。
这个交易才谈成了,而且青州兵只听曹操一个人的。
家里有钱,对一个人的成功有什么影响呢?
无非就是把你送到牌桌上,可以多输几次。
就像游泳,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你要学会游泳,呛几口水是免不了的。
就像骑车,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你要学会骑车,摔几个跟头是免不了的。
如果总是父母兜底,那就是在一个模拟器中,终究是学不会的。
就像在岸上学游泳。
人教人,是很难学会的。
就算知道原理,印象始终不深刻。
事教人,一学就会,痛,就记住了。
穷人的问题在于一步都不能错,富人则可以多错几次。
很多人为啥认知、知识各方面都很强,但是就是混不出来呢?
就是最后一课没有上。
这一课叫:无依无靠。
谁都靠不了,只能靠自己,自己就是所有人的托底。
这种化解绝境的能力,是谁都教不了你的。
曹操当然是有缺点,有错误,甚至有罪恶,比如屠徐州、掘坟盗墓,在京剧中是一个大白脸。
但是他仍然是一个英雄,一个华夏的好男儿。
有些人的作用,他在的时候,你看不出来。
但是他不在了,你就看出来了。
曹操在的时候,要求匈奴分为五部,匈奴乖乖听话。
曹操不在之后,匈奴的刘渊找了个空子逃回匈奴本部。
公元304年,刘渊起兵反晋,天下从此进入了一个三四百年的乱世,直到隋唐。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四、结语
曹操的诗词沉雄悲壮,其中《观沧海》中有一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最后用一句词结束本篇: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如果对你有启发,请点个关注或者“在看”吧。
老读者建议“星标”,没有任何互动,系统可能不会在第一时间推送给你。